澳门开彩历史记录查询结果
Zhengzhou Rethink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Ltd.
公司新闻
最新最权威的动态
The most authoritative news dynamic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路高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沉淀了很多问题。
人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扭曲。中国说要转型,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营销模式的变革,它的根本都离不开人,人是推动转型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改变要从人心开始,人心变了,少点贪婪,格局和价值观提升了,所有的一切都会跟着改变;人心不改变,所有的转型有可能仅仅是表面功夫,都得不到实质的变化。
李嘉诚曾说:“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心灵的贫穷更加可怕。”乔布斯就是一个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不盲目追求利润的企业家。1984年苹果发明了第一代windows系统,微软得知后,比尔·盖茨多次写信给乔布斯希望共同开发,却被乔布斯拒绝了。于是微软就学习与研究苹果的操作系统思路,抓住先机,先声夺人,在苹果之前推出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这样使全世界一下子都接受了微软的windows的系统,致使苹果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乔布斯也被迫离开苹果。乔布斯为什么没这样做呢?他没被利润冲昏头脑,他知道假如同微软合作,那么苹果就会失去自己的价值,变得不是“苹果”了。因为那样苹果会变成一个电脑组装公司,与其他所有电脑公司没什么两样,同样是微软的系统,自己就只是一个组装者。这也是苹果之所以是苹果的奥秘所在-——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系统。
让文化来滋养人心
很多人是有知识,没文化的。科技不断进步,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文化却从没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文化的社会充满了各种浮躁和虚假,人心也无处可归。所以转型的关键就在于回归文化,让文化润养人心,让人心回归温暖、平静。近几年国家在转型中也在倡导文化复兴,国学的思潮开始在蔓延。 还有,把传统节日法定化,比如把清明节明确规定为节假日,这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再到呼唤匠心精神,让人从心里慢下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没有文化的深耕厚积,人们为利欲所驱是很难慢下来的;不能慢下来,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匠人和匠心企业。就像我心目中的匠心企业北京同仁堂一样, 300年了,他们也不浮躁,一直坚守着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料”,这也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一。还有我很欣赏的另外一家匠心企业——鼎泰丰小笼包,它虽然名满天下,在全球11个国家却只有区区几十家店。相对于麦当劳来讲简直是九牛一毛,但大多数的店顾客都要排队一小时才能品尝到美食。他们不贪心做大,始终严格控制品质,对细节的控制几近苛刻:面皮直径要达到6.5cm的标准尺寸;成形的小笼包总重量要准确达成21g,面皮必须有18个褶以上。同仁堂和鼎泰丰对品质的坚守彻底征服了消费者的心,成就了无声崇拜的卓越品牌,其背后的根就是文化。华为任正非也说道:“世界上的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世界那么大,你在哪里?在深海还是浅海?只有沉得下来,内在的东西够深,才能掀得起浪,经得起风雨。
企业转型要洞察人心,回归原点
企业要想真正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首先在于有一个正确而夯实的原点。任何一家企业,如果它的原点错了,出发点错了,企业纯粹沦为人赚钱的工具,它的存在仅是满足私利,这个企业就没有价值了。凡是有成就的企业所真正存在的价值是为大众服务,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企业,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就像华为、同仁堂、华润三九、老干妈、腾讯等。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如果做生意只是为了赚钱,这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一种侮辱。”尤努斯建议,做有社会责任和社会目标驱动的公司。
其次,随着营销模式的多样化与各种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择营销方式时,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营销效果,还得不偿失。就像王老吉、小米做成功了,很多投机者开始跟风,最后不是一败涂地,就是苟延残喘。在这浮躁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要理清思路,就需要重构企业的原点战略。社会越是浮躁,企业越应沉下心,踏踏实实地做好品牌,打造好产品和服务,不在攀比中盲目求大、求快,而是要精益求精。我认为,无论如何转型,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能静下心来洞察人性、时时不离原点的企业。
“不在城市”文化
为了构建更为完善的声浪传播学理论体系,我曾先后到台湾、韩国、日本等多个地方游学,参访知名企业。
在台湾,我发现台湾人的心态很好,从导游到大学教授,从县长到普通的服务员,他们都平平静静地用心耕耘自己的那一份业田和心田,少有激进和浮躁。在日本,走在街头,日本人脸上的那种从容常常能触动我。他们虽然也很忙,危机感很强,但心态很平和,很少感觉到他们身上背负的社会压力带来的负面气息。在工作中,日本人追求的不是急着把任务完成,而是在做一项工作时,尽最大的努力去琢磨,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日本的马桶和电饭煲为什么那么出名?就是因为他们把一个产品拆分成无数的“小器”来琢磨,再组合在一起,才会有惊艳的品质与美感。
走访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一些杰出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思妙想,为什么一些品牌可以不断变革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台湾的人文气息和日本的匠心工艺也给我带来很多启示。回国后我结合游学的感受,重新梳理了声浪的文化体系,提出了“不在城市”理念,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安然。在这里可以沉下心来,让内心与美好重新链接;不浮躁,踏实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做到极致;在宁静中倾听内心,发现自我,让心灵重归温暖、平静、放松和喜悦。庄子说道: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天机浅了,就不可能有大的创意和突破,更不可能有从0到1的本质上创新。诸葛亮也留下了千古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告诉我们只有“静”才能打开视野、通达智慧。另外,值得欣喜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奥托·夏默博士对学习型组织研究试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学习理论——U形理论。这个理论的特点和“不在城市”理念非常相似, U形理论是教给我们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的一种理论,这也是“不在城市”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反思,然后再有所创新地作出决定。“不在城市”理念践行了近两年的时间,得到了公司同事、客户、家人的认可,我们将它作为声浪人的生活和创意哲学,还在不断探索中。
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讲,“不在城市”倡导的也包括匠心精神,也在引领我对声浪理论不断沉淀和探索,第二部声浪理论著作《声浪传播:互联网+品牌新思维》不仅是品牌战略的可实战操作模型,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终极目标设定。一个品牌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做品牌就是经营人心,让与消费者相关的所有接触点越来越深入人心,直至口口相传,终点是无声崇拜。新书发行一周年了,得到了很多读者尤其是企业家的深刻认同。十年磨一剑,从声浪理论的提出到现在,虽历经10年,却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践并完善。
对客户,声浪这几年一直在做减法,我们对自我服务有高标准,对客户也有更高的要求,大家要能“心心相印”,认同声浪的理论,把品牌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共同为社会承担责任。与一味追逐金钱的狭隘心态相比,拥有社会责任,具有高尚情怀的人,更容易赢得大众的支持和爱戴,事业上也必然能获得到不凡的成就。这种心胸和格局不正是我们和企业家们所缺少的吗?
对人才,“不在城市”的文化让公司对人才成长更有耐心。希望他们在声浪能体会到品牌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和学到专业的品牌运营系统,同时也在“不在城市”文化的滋养下,打开心胸,平衡生活与工作,领会幸福的真正内涵;工作时学会沉下心,以匠人精神琢磨每一个作品。
对转型,“不在城市”理念提倡先慢下来,就像开车一样,你要拐弯的时候,还非要开得那么快,一定会出事的。浮躁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很多企业和人一样,你越浮躁,越难达成目标,即使短暂地看到点成绩,但很快就会反弹回来,和股票一样,可能跌得更惨。慢,也不是贪图安逸与舒适,而是为了更高品质和更大的突破,心浮气躁很难成就工匠级的顶尖企业;慢,不单单是可以欣赏路上的风景,更是让人视野开阔,无论是崎岖蜀道还是平坦大道都能保持清醒睿智。就像李开复得了癌症之后所说的:“身体病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心病得更加严重!当我被迫将不停运转的机器慢下来时,我的头脑才终于可以保持清醒。”我接触过的一些大企业,很多都是在一种非理智的怪圈里徘徊,在营销上用尽手段,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更有甚者,有些人因为浮躁,企业目标不仅没达成,身体毛病倒是一大堆,你说委屈不委屈?
转型有阵痛,前景必光明
转型就是要进入声浪传播理论的“无声区”,需要重新定位、重构组织、重构文化、重新发声等,更重要的是重新倾听消费者。这些都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成本,阵痛是难免的。声浪理论“无声区”谈到,品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想要再增长会有相当难度,此时应该主动调低音量,于无声处反思内在,在觉醒中回归原点,谋定新图景。我们应认识到国家和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过程,就是在对“原点”进行重新梳理,谋定新生的过程。
在此转型时期提出的无论是匠心时代还是文化回归,都是对破坏了的人心的修复和滋养。很多人对转型让国家经济放缓、企业生存困难表示担忧;我的理解是,转型是必需的,不转型是必死无疑。只要转型的方向没错,它的结果一定是好的。逆境更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是一种提醒,帮助我们获取更大的能力迎接人生挑战。我们以前跑得太快了,慢一点才是正常的,慢一点才会冷静,慢一点才会健康和谐。
转型必然要经历阵痛,但它是暂时的,它的实质是人心的转变,人心变了,生命的内涵、品质与格局提升了,我们的企业、品牌、环境、国家都会焕然新生。
|